浅谈过程能力

发布时间:2014-05-06  来源:admin   点击:

              

过程能力(process capability):是所测量的过程生产产品的固有的再现性(inherent reproducibility).经验告诉我们这一定义中的每一关键词都必须加以明确的定义。

过程(process):指参与生产过程的机器、工具、材料和人员的特定组合。过程的产出可以是有形的产品,如一个集成电路芯片或某种化学药品;也可以是一项服务产品,如信用卡对账单或顾客热线的应答。

能力(capability):该单词意指能够生产符合质量要求的产品的能力,是基于对过程绩效的测试而言的。

过程能力信息的用途,过程能力信息可用于多种目的:

1)预测过程所具有的变异性的范围。这样的能力信息提供给设计人员后,将十分有助于使所确定的规格限具有现实性。

2)从备择的过程或设备中选出最能满足规格要求的。

3)计划序列性过程间的相互关系。例如,某一过程有可能会破坏前一过程已取得的精度,如轮齿的淬火。通过量化各个过程的能力通常能为我们指出答案。

4)为安排定期的过程控制检查和调整的日程提供了一个定量的基础。

5)在质量改进活动中验证对于缺陷原因的假设。

6)作为采购产品或设备的质量绩效要求的一个根据。在鉴定供应商时,有些组织将过程能力信息(能力指数)列为认证标准的一个因素。在这些应用中,期望供应商所具有的这个能力指数的取值可能会是所购买商品类型的函数。

过程能力计算:   

过程能力的标准公式,最广为采用的过程能力计算公式是:

       过程能力=6*σ

这里的σ是过程在统计控制状态下,亦即没有偏移和突然变化的状态下的标准差。

如果过程以名义规格为中心并服从正态概率分布,则99.73%的产出将落在名义规格的+/-3σ范围之内。

有些工业过程的确是在统计控制状态下运行的。对于这样的过程来说,所计算出的过程能力6*σ可以直接与规格公差相比较,来判断过程的能力是否充分(如:过程能力指数CP=(USL-LSL)/ 6*σ)。然而,绝大多数的工业过程都确实存在着偏移或突变的现象。这种对理想状态的偏离才是我们所面对的现实,才是必须与之打交道的对手。

尽管如此,一个基于统计控制状态的过程能力的标准公式(过程能力=6*σ)仍然具有十分的价值。在这样一种状态下,产品的变异是众多微小变量(随机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而非单个大变量(特殊因子)的影响,具有随机性变异的特征。掌握了这种量化形式的极限状态,对于计划人员而言有着莫大的帮助。

综上所述,可以理解过程能力概念得到日益广泛应用的原因。